韩信斩杀线_韩信之死的故事

2024-07-16 07:13:34
韩信斩杀线

韩信之死的故事

汉十年(前197年),陈豨果然谋反.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,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.有人告韩信与家臣谋划: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,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,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.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,...

韩王信与韩信的下场

韩信(前231-前196年),字号不详,颍川阳翟(今河南省禹州市)人。西汉开国功臣、异姓诸侯王,韩襄王姬仓庶孙。

韩信是哪一时代的

韩信(约前231年-前196年),泗水郡淮阴县(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,一说淮阴区)人。西汉开国功臣、军事家,“汉初三杰” ,“兵家四圣”,古代“军事思想“兵权谋家”的代表人物,后人奉为“兵仙”、“神帅”。

战神韩信殷盖骑马闯帐最后结局

结局是殷盖被韩信斩杀了。

韩信水淹龙狙的地点

潍水之战中(战役在今山东潍河流经高密县河段),在韩信可谓背水之战,也即冒着极大的风险,这才斩杀了项羽麾下的大司马——龙且。潍水之战之后,很多人多次效仿韩信的计谋。但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,这也从侧面体现出韩信高超的指挥艺术。

概括文言文追韩信的内容

韩信投楚,不被重用;再投刘邦,仍不受重用,愤而出走.求贤若渴的萧何连夜将他追回,再三推荐,刘邦始拜韩信为大将.
个人见解,仅供参考

韩信是怎么样连灭魏国、代国还有赵国三个诸

是时势加个人能力,再加上一点点运气,成就了“战必胜、攻必取”的兵仙韩信!

韩信在背叛项羽投奔刘邦的途中“问路斩樵”

话说韩信在项羽军中混了几年,天天充当站岗的大头兵。某一天,张良突然潜入项羽大营,给韩信指了条明路:去投汉王吧。

韩信一拍脑袋,是啊,干嘛一棵树上吊死?项羽这副不开化的死脑袋,碰上个厉害角色就完蛋。刘邦实力虽远不如项羽,当个鸡头总比凤尾强吧。于是,韩信斩杀了企图阻拦他的报事官和五名军士,一路向西疾行。

项羽得到报信大怒,你逃就逃吧,胆敢:追,杀了他!

韩信星夜兼程,也不知道跑了多少日,终于一头钻进了秦岭。翻过秦岭就是汉中,到了刘邦的地盘就算安全了。可韩信傻眼了,栈道呢?

原来,刘邦退回汉中时,为了项羽,听取张良的意见,放火烧了栈道,以显示自己终老汉中,不再出关中争天下。

韩信一顿心慌,试图从地图上寻找山路。可哪有那么容易,他失去了参考方位,急得像没头苍蝇,在山沟里乱窜。

就当韩信满头大汗之时,一名樵夫,挑着担子,优哉游哉而来。韩信大喜,拦住樵夫问路。樵夫大哥热心肠,这一片我闭着眼睛走几天也不带迷路的,有些近路除了我恐怕没人知道。这位叫“陈仓”的樵夫耐心地给韩信讲,韩信对照地图,寻得了一条捷径。

说完道谢的话,韩信匆匆打马上路。不过他刚走不远,心里咯噔一下:万一樵夫把我的行踪告诉项羽的追兵,我不死定了嘛?

韩信愣了片刻,一咬牙,回转马头,迎着樵夫的方向追去。樵夫大哥以为韩信还有疑问,驻足等着韩信。韩信冲上前来,二话不说,左手一把揪住陈仓的头发,右手一剑当心刺去。

可怜陈仓稀里糊涂做了韩信的剑下鬼!

韩信把陈仓的尸体埋在一个山坳里,跪倒磕了个头:大哥,不是我韩信人品差,实在是迫不得已,有朝一日我出头了,一定厚葬于你!说罢,韩信洒泪而别。

这就是韩信“问路斩樵”的故事,后人因此说,韩信后来的遭遇,其实有报应的成分。民间甚至有一种说法:韩信做了五件折寿的事,每一件折寿八年,五件事折了四十年寿,这才有兔死狗烹的下场。第一件事就是问路斩樵,其它四件事分别是:

活埋生母:韩信少年时期,偶然听到两位老神仙说,某某山坡是风水宝地,谁家先祖埋在此地,子孙一定会出大将军。韩信回到家,悄悄地把母亲的指甲、头发剪下来,埋于此处。在古人眼里,发肤等同于身体,所以韩信此举等于活埋了母亲。

水漂核桃:韩信小时候跟小伙伴一起玩,有个小朋友拿了几个核桃,引得韩信嘴馋。他欺骗这孩子把核桃放磨盘上转着玩,结果核桃掉进磨盘的眼里,拿不出来了。当这孩子哭着走了后,韩信往眼里灌水,取出了漂浮的核桃。

赐钱惯孩:这件事正好发生在问路斩樵之前。说韩信一路逃跑,正靠在一棵树下喘气,猛然觉得脖子发热,一抬头,原来树上有个淘气的孩子对他。韩信没有发怒,拿出一文钱给小孩,并对他说,这是赏钱,一会儿有个高个将军要来,他比我有钱,你要是尿他一下,至少给你一吊钱。结果小孩信了,一泡尿后,被项羽一剑刺死。

十面埋伏:刘邦对项羽的决战,韩信提出了“十面埋伏”之计,给项羽编制了一张严密的大网,导致项羽败逃乌江。韩信又在乌江边,用蜂蜜写了一行字:项羽自刎于此。结果迷信的项羽以为是天意,身亡。

这些故事,搭眼一看就不靠谱,有移花接木的痕迹。不过,有意思的是,问路斩樵的故事,居然有遗迹作为证据。据说凤县紫柏山上有座连云寺,寺院里有一个墓葬,就是那位樵夫陈仓的葬身之处。墓前还有一块石碑,上书“陈仓古道之灵墓”,是县级重点保护文物。

你要是到凤县,当地人都会振振有词地给你讲述这个故事,可是没人说得清,陈仓的墓碑上怎么会出现“古道”两个字。很显然,“陈仓古道”是指古代,位于陈仓地区出入汉中的一条古道,绝不是指人名。可这也没法解释陈仓古道,怎么跟灵墓搭上钩了。

“问路斩樵”这个故事,不是出于正史记载,而是明朝的历史小说《西汉演义》,就像我们今天看电视剧,那里面的情节,你能以为都是真的吗?

那么,后人为何如此编排韩信呢?

我们读《史记》,明显有一个感觉:韩信此人情商很低!韩信年轻时就显得很不合群,经常遭人欺负,自己落魄的时候,也没有一个朋友帮衬。漂母给韩信饭吃,曾经怒斥韩信,“我哪里渴望你的回报,只不过可怜你罢了”,言语里其实都是鄙视。

韩信的眼里恐怕只有功业二字,没有人情世故。追求功业没有错,可是人如果成了功业的奴隶,变得缺乏人情,甚至人性,岂不是行尸走肉?

这个词用在韩信身上,让很多不舒服。是的,韩信确实有才,他也为大汉立下殊勋,最后还落得冤死,确实让人同情。不过,归,你不觉得韩信高大的功业之下,是略显猥琐的身躯吗?

比如郦食其惨死,难道不是韩信的责任?又比如钟离眜,他可能是韩信在世上唯一的朋友,居然被他给了刘邦。可见韩信利禄之心很重,没有道义担当。

说实话,韩信总有一种给人“孤狼”的感觉,如果你能驾驭他,他远比任何一条强百倍,可是你永远没法跟他做朋友,甚至打心眼里鄙视他。

由于韩信杰出的军事才华和历史贡献,又因为他不幸的结局,后人很难苛责韩信的人情冷漠,只能用这种编排的,隐晦地指出,韩信的下场其实也有必然,如此而已。

垓下之战中,韩信是如何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的

垓下之战,是刘邦军团和项羽军团的一次总决战。在总决战之前,项羽军团还有10万人马。韩信组织了30万人马,把项羽团团包围起来,但几乎没有预想中的绞肉机式的惨烈厮杀,项羽军团就迅速失败。项羽只带着八百人突围。最后突到乌江边的时候,项羽身边只有28骑。这时候项羽意气尽失,拔剑自刎。

说起来项羽有10万人马,而且楚军向来以少胜多,战无不胜。如果项羽这10万人马和韩信的30万人马正面对决。韩信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。那么,为什么项羽并不组织大战,就丢掉自己的那10万人马,仓促突围呢?就算当年赵括在长平之战中,被白起围困起来,又截成了几段。赵括依然组织进行了五六次突击。直到赵括身亡,赵军才投降。项羽难道连赵括都不如啊?

(项羽剧照)

我认为项羽之所以最终失败,是他有几个严重的误判。

一、项羽误以为刘邦真的要和他共享天下。

楚汉战争发动的初期,项羽其实一直没有和韩信有过正面对决,他所打的都是刘邦的。而刘邦在和项羽对决的时候,几乎每次都是失败。不过刘邦虽然多次失败,但是他有效地把项羽的给拖住了。让韩信可以在外围自如地灭魏,破赵,败齐。迅速之间,就打下了一大片地盘,一下把自己的威名打出来了。

而项羽这边呢,虽然多次打败刘邦,但刘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强,总是会又活过来。等到韩信那边把该打的都打败了,回过头来围攻项羽的时候。项羽虽然还没有和韩信有过什么交手,但其实他心里已经害怕了。也就在这时候,他提出了划定鸿沟为界,分治天下的想法。

当时刘邦是同意了的,而且确实也在收拾行囊,准备往西回撤。不过这时候,张良与陈平给刘邦出主意,让他乘胜追击,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。所以刘邦集结部队,朝项羽追击而去。

刘邦的这一追击,给项羽的冲击是挺大的。他完全没有准备,他的士兵们也早已厌战,正准备回家过太平日子。这种没有准备,心慌意乱,又仓促应付的战争,显然是注定不会有前景的。

(楚汉战争)

二、项羽误判了天下诸侯都在同仇敌概打他。

当时除了刘邦和韩信的围攻项羽外,彭越与英布的也合围过来。这让项羽错误的以为,天下的诸侯都在合起来打他。

事实上他没有想到韩信、彭越、英布这些人,其实和刘邦是貌合神离的。他们先前并不听刘邦的话,并没有参与合围项羽的行动。刘邦在和项羽一开始打的时候,又被项羽打得节节败退。最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,给韩信和彭越划分了地盘,他们的精神头来了,才参与到围攻项羽的行动中来的。

项羽要是了解了这样一种情况,采取相应的对策。比如鼓动韩信、彭越、英布趁机拥兵坐大等等,他还是有机会的。

但是项羽没有这些行动,没有分化刘邦集团。而是一个人和刘邦集团的所有人硬拼,把自己放在孤立的位置上。

(刘邦剧照)

三、项羽误判了他的都背弃了他。

韩信在把项羽包围起来以后,并没有马上和项羽作战,而是继续和项羽打心理战。他的心理战有两条:一是四面楚歌,二是拔旗易帜。

应该说,四面楚歌和拔旗易帜,确实让项羽的里面有不少人逃跑。但是相对于项羽的10万人来说,这逃跑的其实是少数。我为什么说是少数呢?因为最后项羽在突围以后。楚军因为群龙无首,被汉军基本捉光。当时,汉军一共杀了楚军8万人,还有很多是没杀的。所以算起来,真正逃跑的,可能也就是几千人。

项羽当时面对这样一种情况,他实在应该冷静分析,及时地处理这个问题。可是那时候他在干什么呢?他并没有出去巡查,并没有斩杀一个逃兵,以儆效尤。而是躲在军帐里,唱什么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”这种让人灰心丧气的歌。而且还和虞姬搞得缠绵悱恻,演出了一场《霸王别姬》的好戏。你是楚霸王啊,你还有数万人马呀,这些人还都对你忠心耿耿啊,你为什么要意气用事,丢掉这些兄弟们,只带了800人突围逃跑呢?你把兄弟们丢在那里,任由汉军宰杀,应该吗?

可以说,项羽确实是严重的误判了他的对他的忠诚程度,因此当了逃兵。

项羽最后逃到乌江边上,本来他还可以东山再起。可是因为一系列的误判,让他心里产生了巨大的绝望,最后拔剑。

(参考资料:《史记》)

历史上哪些冷知识你掉鸡皮疙瘩

古人不穿内裤

现代意义的内裤,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开始推广。在此之前,古人不论男女,都没有专门的“兜裆”衣物。

商周时期,不论王侯将相、还是贫民奴隶,身上都只有两件:衣和裳,衣指的是上衣,裳指的是下身穿得裙子。衣裳里边儿,既没有内衣,也没有内裤。

换言之,崇尚“礼”的孔夫子,在跟徒弟盘腿而坐讲课时,稍不留神,就会漏出胯部的幽暗丛林;额,孔子见南子被徒弟瞧不起,似乎可以理解了。正是因为没有内裤,孔子才会教育:

“劳毋袒,暑毋褰裳。”

意思是:干活的时候要穿衣服,即便天再热,也决不能把裤子卷起来。

直到汉朝,古人才效仿游牧民族,穿上了开裆裤。

之后,裤子还有一次伟大的进步——由开裆裤升级为犊鼻裈(dubikun),也就是内裤的雏形,用一块儿布将黑暗森林遮起来,身体的其他部分就可以漏出来,这样,夏天就会凉快一些。

不过,犊鼻裈这样的夏日解暑神器,女性是无福享用的。实在是难以想象,没有内裤穿的古人,黑暗森林里的巨兽就不怕被摩擦坏了?

西域文明在上古时期一点都不比中原落后

根据考古证明,中原地区在开始冶铁之前,西域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冶铁技术。甚至有专家指出,中原地区的冶铁技术,为西域传来。

除了冶铁术,从西域传来的技术可能还包括马镫、玉器加工、战车等等。

在商周时期,中原与西域之间,就已经开辟了一条“丝绸之路”。《穆天子传》里就记载了周穆王与西王母的“爱情”故事:

“遂宾于西王母,觞于瑶池之上。西王母为王谣,王和之,其辞哀焉。”

周穆王大老远的自关中出发,骑着马跑了小半年,才见到传说中的西王母。西王母为了答谢周穆王远道而来,特意在瑶池摆下酒席,宴请周穆王。在这场宴会上,西王母为周穆王唱了一首歌,周穆王为她伴奏。

歌舞毕,周穆王离开西王母国,又回到中原。

没过多久,周穆王又回来了——带着周朝的。此次前来,并非是和西王母约会,而是想灭了西王母国——如此拔吊无情之人,果不其然,却被西王母率军暴揍了一顿。

周穆王有备而来,却被西王母打了一顿?

如果不是周穆王太弱,那就只能说明西王母国并不弱,甚至比周国还要强大。

从考古发掘的上古遗址来看,西王母(西域)一点都不必周国落后。周穆王与西王母之间的“约会”,极有可能是去西王母国“偷学技术”。

后来,西王母在中原就成了身——山海经里的守护昆仑山的神,这也从侧面反映了,西域的确不比中原的技术落后。可是,自“西王母”之后,西域的一切为何就鲜有记载呢?细思极恐……

韩信之死的故事

相关文章